学院代码:12623 招生批次:本科批
工作动态

工作动态

传媒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 | 传承红色基因 争做时代青年(一)

  • 时间: 2023-05-09
  • 作者:

传承红色基因,争做时代青年

传媒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

传承红色基因,争做时代青年,我们肩负着历史的使命与责任。此次活动旨在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,挖掘革命历史,弘扬英雄精神,让广大青年在学习中汲取红色力量,成为新时代的有志之士。让我们携手共进,以昂扬的姿态,继承与发扬光荣传统,投身国家发展大潮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!


   《一根小竹竿》   

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里,陈列着一根饱经战斗风霜的小竹竿,上面刻满了淮海战役中的支前故事。这根竹竿的主人就是从山东莱阳西陡山村走出的支前英雄唐和恩。电影《车轮滚滚》中那位携带竹竿、推着独轮车的耿东山,其原型就是唐和恩。

1948年秋天,解放区人民迎来了土改后的第一个丰收年。一天,正在地里忙着收庄稼的唐和恩,听说村里要组织民工队到淮海前线去,便放下手里的活,急急忙忙跑往村支委会去请战。在他的带动下,村里很快组织起一个支前运输小组,被编入当时的淘漳区运输队运送公粮。唐和恩被指定为副指导员兼小队长。

唐和恩从家乡启程时,随身携带了一根三尺多长的小竹竿,累了撑着它休息,过河、涉水时用它探路。后来经过的地方多了,他突发奇想,要看一看这次支前究竟能走过多少村镇、多少县,因为没有纸笔,便把经过的地名刻在了这根小竹竿上。他想将来把这根小竹竿带回家去,传给自己的儿孙,让他们永远记住老一辈这段革命历程。

“把这些地名按地理位置连接起来就是一张完整的支前路线图。”小竹竿上面密密麻麻共刻下了山东、江苏、安徽3省共27个县88个村镇的名称,行程达4000多公里。

在近半年的支前运输中,唐和恩和队员们顶风冒雨、忍饥耐寒,克服了一个个艰难险阻,把一车车粮食、弹药不断地送上前线,把一批批伤员安全转移到后方。

一个冬日的下午,唐和恩的运输小队接到一个十分紧急的运粮任务。运送途中,一条数十米宽、结着薄冰的河挡住了去路。他们向老乡一打听,得知要沿河继续走10公里才有桥。看着天色已晚,绕道已来不及,唐和恩当即决定蹚水过河。此时,北风呼啸,满天飘雪。唐和恩脱下棉衣扛起一包粮食,第一个跳下河去,在前面破冰探路。看到此情形,队员们也扛起粮食、抬起小车,蹚着齐腰深冰冷的河水跟着他徐徐前进,一路相互鼓舞、彼此照顾,顺利地到达彼岸。

一路上,唐和恩每到一处,就向群众宣传解放战争的形势和党的政策,鼓舞队员的士气和斗志。他还自编了一些故事和笑话,休息时讲给大伙听,有时还唱上两段地方小曲,以驱除同志们征途上的疲劳。

唐和恩曾在那根三尺长的竹竿上刻下豪迈诗句:“一根竹竿行万里,省县村镇刻分明。胜利回来留纪念,传给后代好革命。”这根竹竿真实地记载了唐和恩小支队艰苦而光荣的历程,记载了人民群众为革命战争胜利立下的不朽丰功,也是淮海战役中解放军高歌猛进、走向胜利的历史鉴证。

淮海战役结束后,唐和恩被评为特等功臣,荣获华东支前委员会授予的“华东支前英雄”荣誉称号。他的支前小队被评为“支前模范队”,荣获“华东支前先锋”锦旗。


    作者简介   

唐和恩,194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48年淮海战役打响后,带头报名参加了支前小车运输队,编入了莱东县陶漳区运输队,并任运输队副指导员、党支部组织委员兼第四小队队长,随军转战山东、河南、江苏、安徽4省75个城镇乡村,行程4000多公里,先后支援了济南战役、徐东战役和淮海战役。这段时间里,他和队员们为完成部队粮食、弹药等物资的运送任务,战胜种种艰难险阻,千方百计地节省粮食,风餐露宿,昼夜兼程,他带领的运输队也人人立功,被评为"华东支前模范队",同时荣获"华东支前先锋"锦旗一面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他随身携带的那根刻满4省地名的小竹竿,被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。1951年至1973年,任西陡山村生产大队长和党支部书记,1992年病逝。


    朗 诵 者   

陈煜,中共党员,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2001班团支书兼班长。

  • 官方微信

  • 官方微博

联系方式

地址: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江埔街锦洞路168号

邮编:510900

电话:020-87979913    传真:020-87979913 投诉咨询方式:020-87979913 邮箱:zjxybgs@scauzj.edu.cn

招生电话:020-37983820

武装部征兵咨询电话:020-87982606

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:2025/07/14 10:17:40